question-icon 交通肇事后在哪些情形下逃离现场不构成逃逸?

我之前开车不小心和别人的车发生了碰撞,当时因为家里有急事,就离开了现场。事后我很担心这会不会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我想了解下,在法律上,交通肇事后哪些情形下逃离现场是不构成逃逸的呢?
展开 view-more
  • #肇事逃逸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在交通肇事的实际情况中,并非所有逃离现场的行为都会被认定为逃逸。要理解哪些情形下逃离现场不构成逃逸,首先得明白交通肇事逃逸的定义。交通肇事逃逸指的是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现场的行为。下面为您详细介绍不构成逃逸的几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为了及时抢救伤者而离开现场。当发生交通事故后,现场有人员受伤,肇事者为了尽快让伤者得到救治,而离开现场去寻求帮助或者直接送伤者去医院。这种情况下,肇事者的主要目的是救助伤者,而不是逃避法律责任。依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在保护现场、标明位置后,当事人可以先行组织车上人员疏散到路外安全地点,避免发生次生事故。也就是说,为了救助伤者而离开现场是符合一定处理程序要求的,不构成逃逸。 第二种情形是因特殊紧急情况需要离开,但留下了真实信息。比如肇事者本人突发疾病,需要立即去医院治疗,在这种紧急情况下,肇事者在现场留下了自己的真实姓名、联系方式、车辆信息等,让他人能够联系到自己,之后也主动配合警方处理事故。这种情况表明肇事者没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一般也不会被认定为逃逸。 第三种情形是现场存在可能危及自身安全的因素。例如,事故发生在危险路段,如弯道、下坡等,容易引发二次事故;或者现场有愤怒的人群可能对肇事者进行人身攻击等。在这些情况下,肇事者为了自身安全暂时离开现场,并且在安全后及时主动联系警方说明情况,也不构成逃逸。 第四种情形是对事故情况存在认识错误。有些轻微的刮擦事故,可能当时肇事者并没有意识到已经发生了碰撞,在正常行驶离开现场后,通过其他途径得知发生了事故,并且立即主动联系警方并配合处理。这种情况由于肇事者主观上没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通常也不被认定为逃逸。 综上所述,判断是否构成交通肇事逃逸,关键在于肇事者是否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故意。只有当肇事者是为了逃避法律责任而逃离现场时,才会被认定为逃逸。如果是出于合理的原因离开现场,并且事后积极配合处理事故,一般不会被认定为逃逸行为。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