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事审判有哪些若干疑难问题?


民商事审判中的疑难问题涉及多个方面。 首先是证据认定方面。在民商事案件中,证据是查明事实的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然而在实际审判中,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判断存在困难。比如电子证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信聊天记录、电子邮件等电子数据成为常见证据形式,但这类证据容易被篡改,如何认定其真实性就是一个难题。法官需要综合考虑电子数据的形成、存储、传输等多方面因素,依据相关司法解释和经验法则来判断。 其次是法律适用问题。民商事法律体系庞大且复杂,不同法律之间可能存在冲突或竞合。例如,在合同纠纷中,可能同时涉及《民法典》合同编以及相关的特别法规定。法官需要准确识别案件应适用的法律条文,当法律条文不明确或存在多种解释时,就需要运用法律解释方法,如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等,来确定最合理的法律适用。这不仅要求法官具备深厚的法律知识,还需要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司法政策有一定的理解。 再者是责任划分问题。在侵权纠纷等案件中,责任的认定和划分是核心问题。《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规定了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等不同的归责原则。但在实践中,确定各方当事人的过错程度和责任比例并不容易。比如在多因一果的侵权案件中,可能存在多个侵权行为人和多种原因导致损害结果的发生,如何准确判断每个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原因力大小,进而合理划分责任,是审判中的难点。这需要法官结合案件的具体事实,运用专业知识和逻辑推理进行判断。 另外,诉讼主体资格的确定也是常见疑难问题。在一些复杂的民商事案件中,可能存在实际权利义务人与名义主体不一致的情况,或者涉及到法人的分支机构、清算组等特殊主体。确定这些主体是否具备诉讼主体资格,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受理和审理。依据相关法律规定,不同类型的主体在诉讼中的地位和权利义务有所不同,法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准确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