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申请执行立案程序是怎样的?


民事申请执行立案程序是当事人在民事判决等生效后,对方未履行义务时,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并使案件得以立案的一系列步骤。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要明确申请执行的前提条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就是说,必须要有已经生效的法律文书,比如判决书、裁定书等,且对方在规定的履行期限内没有履行义务。 其次,要准备好申请执行所需的材料。一般包括申请执行书,在申请执行书中要写明申请执行的理由、事项、执行标的,以及申请执行人所了解的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生效法律文书副本;申请执行人的身份证明,如公民个人申请的,应当出示居民身份证,法人申请的,应当提交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其他组织申请的,应当提交营业执照副本和主要负责人身份证明;如果是委托代理人代为申请执行的,还要提交授权委托书;此外,其他应当提交的文件或证件也需一并准备好。 然后,确定向哪个法院申请执行。根据法律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或者与第一审人民法院同级的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由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 接下来,就是向法院提交申请材料进行立案。法院在收到申请执行书及相关材料后,会进行审查。如果符合立案条件,法院会在七日内予以立案;不符合立案条件的,会在七日内裁定不予受理。申请执行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立案之后,就进入执行程序。法院会采取查询、冻结、划拨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扣留、提取被申请执行人的收入;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被申请执行人的财产等执行措施来实现申请执行人的权益。 总之,民事申请执行立案程序是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当事人需要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来进行申请,以确保案件能够顺利立案并进入执行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