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事审判中司法鉴定存在哪些问题及对策?


在商事审判中,司法鉴定是查明案件事实、解决专业争议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司法鉴定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鉴定机构的管理问题。我国的鉴定机构众多,资质参差不齐。部分鉴定机构可能缺乏足够的专业人员和设备,导致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影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虽然对鉴定机构的设立、登记等做了规定,但在实际执行中,对鉴定机构的监管仍存在不足。一些鉴定机构可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鉴定质量,甚至出现虚假鉴定的情况。 其次是鉴定人员的专业素养问题。司法鉴定要求鉴定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但在现实中,有些鉴定人员可能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对新的技术和标准了解不够。而且,鉴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也存在差异,个别鉴定人员可能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影响鉴定结果的公正性。 再者是鉴定程序的规范性问题。鉴定程序的不规范可能导致鉴定结果的偏差。比如,在样本采集、保存和检验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按照标准操作,就可能使鉴定结果失去准确性。目前,虽然有相关的鉴定程序规则,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鉴定机构可能存在简化程序、违规操作的情况。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对于鉴定机构的管理,要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鉴定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定期对鉴定机构进行考核和评估,对于不符合要求的鉴定机构,要及时取消其鉴定资格。 提高鉴定人员的专业素养也十分重要。可以通过组织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让鉴定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同时,要加强对鉴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健全的监督和惩戒机制,对于违规违纪的鉴定人员,要依法进行处理。 规范鉴定程序也是关键。要严格执行鉴定程序规则,确保样本采集、保存、检验等各个环节都符合标准。可以建立鉴定过程的记录和监督制度,方便对鉴定程序进行审查和追溯。此外,还可以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提高鉴定程序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总之,解决商事审判中司法鉴定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提高司法鉴定的质量和公信力,为商事审判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