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项目常见知识有哪些?


PPP项目,也就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政府和社会资本通过合作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方式。下面为你详细解答一些PPP项目的常见知识。 首先是PPP项目的运作方式。常见的运作方式有委托运营、管理合同、建设 - 运营 - 移交(BOT)、建设 - 拥有 - 运营(BOO)等。委托运营和管理合同一般适用于存量项目,社会资本方只负责项目的运营和管理,项目的所有权仍归政府。而BOT模式下,社会资本方负责项目的建设、运营,在一定期限后将项目移交给政府;BOO模式则是社会资本方拥有项目的所有权并长期运营。依据《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相关规定,政府会根据项目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运作方式。 其次是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政府的权利主要包括对项目的监管权,确保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符合公共利益和相关标准。义务方面,政府需要按照合同约定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如土地供应、政策优惠等。社会资本方的权利是按照合同获得合理的回报,义务则是按照合同要求完成项目的建设、运营和维护,保证项目的质量和服务水平。这些权利和义务通常在双方签订的PPP项目合同中明确规定,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的保护和约束。 再者是风险分担。在PPP项目中,风险分担遵循“风险由最适宜的一方来承担”的原则。一般来说,政府承担政策风险、法律变更风险等;社会资本方承担项目建设和运营中的技术风险、成本超支风险等;双方共同承担不可抗力风险等。合理的风险分担有助于提高项目的效率和稳定性,保障双方的利益。相关规定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等文件中有所体现。 此外,PPP项目还有项目识别、准备、采购、执行和移交等一系列流程。在项目识别阶段,政府会对项目进行筛选和评估,确定是否适合采用PPP模式;准备阶段则要制定项目的实施方案等;采购阶段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选择合适的社会资本方;执行阶段双方按照合同履行各自的义务;移交阶段社会资本方将项目移交给政府或按照合同约定继续运营。这些流程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规范,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总之,PPP项目涉及众多方面的知识和法律规定,参与各方都需要深入了解,以保障项目的成功运作和各方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