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犯罪的审批程序有哪些?


单位犯罪指的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者由有关负责人员决定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单位犯罪的审批程序涉及多个环节,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是立案阶段。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会按照管辖范围进行审查。如果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就会予以立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接着是侦查阶段。立案后,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对单位犯罪案件展开侦查工作。侦查机关会通过各种侦查手段,如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勘验、检查、搜查、查封、扣押物证、书证、鉴定等,收集、调取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罪轻或者罪重的证据材料。在这个阶段,单位需要配合侦查机关的工作,提供相关的文件、资料等。 之后是审查起诉阶段。侦查终结后,侦查机关会将案件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人民检察院会对侦查机关移送的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包括犯罪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犯罪性质和罪名的认定是否正确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按照审判管辖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并将案卷材料、证据移送人民法院。如果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有本法第十六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最后是审判阶段。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后,案件会进入审判程序。人民法院会根据法律规定和庭审情况,对单位犯罪案件进行审理和判决。在审判过程中,单位可以委托辩护人进行辩护,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完整的审判程序,包括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评议和宣判等环节。 综上所述,单位犯罪的审批程序是一个严谨且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部门和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和要求,以确保司法的公正和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