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条件是什么?


正当防卫是一个在法律领域经常被提及的概念,它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将为你详细解释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条件。 首先,我们来了解正当防卫的概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简单来说,正当防卫就是当我们遇到别人正在对我们或者他人、国家、公共利益进行伤害时,我们采取行动阻止这种伤害,就算对实施伤害的人造成了一定损害,我们也不用承担刑事责任。 接下来,我们看看正当防卫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存在不法侵害。这意味着必须有实实在在的违法行为正在发生,比如有人对你进行殴打、抢劫等。如果没有不法侵害存在,那就谈不上正当防卫。例如,别人只是和你发生了口角,并没有动手,你就不能以正当防卫为由去攻击对方。 第二个条件是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也就是说,侵害行为必须是正在发生的,而不是已经结束或者还未开始。如果不法侵害已经结束,你再去反击,那就可能构成事后报复,不属于正当防卫。比如,对方打了你一拳后已经停止攻击,你却又追上去把对方打伤,这就不符合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 第三个条件是防卫目的的正当性。防卫行为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制止不法侵害,而不是故意伤害对方。如果是出于报复或者其他不良目的而实施的行为,就不能认定为正当防卫。例如,你本来就和对方有矛盾,借对方动手的机会故意将对方打伤,这种情况就不属于正当防卫。 第四个条件是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正当防卫只能针对实施不法侵害的人进行,不能对无辜的第三人进行防卫。比如,甲攻击你,你不能为了躲避甲的攻击而将旁边无辜的乙打伤。 最后一个条件是防卫限度。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也就是说,你的防卫行为要和不法侵害的程度相适应。如果对方只是轻轻推了你一下,你却拿刀将对方砍成重伤,这就明显超过了必要限度,可能构成防卫过当。防卫过当是要负刑事责任的,但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总之,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但在行使这项权利时,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进行,这样才能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同时,不违反法律的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