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犯罪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


大学生犯罪,简单来说,就是作为大学生身份的人实施了违反我国刑法规定、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大学生虽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在法律面前和其他群体一样,只要触犯刑法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从概念层面来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大学生实施这些行为同样构成犯罪。 大学生犯罪具有一些特征。从年龄结构上看,大学生大多处于18 - 25岁这个年龄段,身心还在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情绪容易波动,做事可能比较冲动,遇到问题时缺乏理性思考,容易因为一时的情绪激动而实施犯罪行为。 从犯罪动机方面,部分大学生犯罪是由于经济原因。现在社会物质丰富,大学生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攀比现象,有些学生可能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或者追求超出自己经济能力的物质享受,从而实施盗窃、诈骗等财产型犯罪。 从犯罪类型来说,大学生犯罪常见于盗窃、故意伤害、网络诈骗等。在大学校园里,人员流动性大,管理相对开放,一些学生可能会因为贪图小便宜而盗窃他人财物。而在人际交往中,由于年轻气盛,可能会因为一些小矛盾引发肢体冲突,导致故意伤害犯罪。随着网络的普及,一些大学生利用自己的网络知识实施网络诈骗等犯罪行为也时有发生。 从文化程度角度,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他们的法律知识往往不够系统和深入。有些大学生可能知道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但对法律的具体规定和后果认识不足,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和法律后果。同时,他们可能会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采用一些相对隐蔽、复杂的犯罪手段,增加了犯罪的侦破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