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的法律特征是什么?


犯罪的法律特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这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简单来说,社会危害性就是指犯罪行为对社会秩序、公共安全、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等造成的损害。只有当一个行为对社会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危害时,才有可能被认定为犯罪。例如,一般的轻微争吵和推搡可能只是违反道德规范或者治安管理规定,但如果是故意杀人、抢劫等行为,就严重侵犯了他人的生命权和财产权,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可能构成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了犯罪的概念,其中就强调了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即“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其次是刑事违法性。刑事违法性是指犯罪行为违反了刑法的规定。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只有当一个行为符合刑法所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时,才能被认定为犯罪。这意味着,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不能仅仅依据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还必须看该行为是否违反了刑法的具体条文。例如,在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时,需要依据刑法关于盗窃罪的规定,看该行为是否具备盗窃的主观故意、是否实施了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行为以及所窃取财物的价值是否达到了盗窃罪的立案标准等。刑事违法性是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它保证了司法机关只能依据法律的规定来认定犯罪,防止司法权力的滥用。 最后是应受刑罚处罚性。应受刑罚处罚性是指犯罪行为应当受到刑罚的制裁。刑罚是国家对犯罪行为的一种否定性评价和制裁措施,是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当一个行为被认定为犯罪后,犯罪人就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接受刑罚的处罚。刑罚的种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等。应受刑罚处罚性体现了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它通过对犯罪行为的制裁,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法律秩序。同时,刑罚的适用也需要遵循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即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决定犯罪分子应承担的刑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