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当事人应当具备什么条件?


合同当事人应当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合同能够合法有效成立的基础。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合同当事人需要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从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资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八条规定,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这意味着这些人在签订合同时,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并独立承担相应的责任。 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根据《民法典》第十九条和第二十二条,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如果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了与其能力不相适应的合同,需要经过其法定代理人的追认才能生效。 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如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根据《民法典》第二十条和第二十一条,他们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也就是说,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独立签订合同。 其次,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意思表示真实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其表示出来的意思与其内心的真实意愿相一致。如果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例如,一方故意隐瞒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诱使对方签订合同,这种合同就可能因为意思表示不真实而被撤销。 最后,合同当事人订立合同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这是合同合法性的重要要求。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经济秩序而制定的,当事人必须遵守。如果合同违反了这些规定,将被认定为无效。公序良俗是指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合同内容也不能违背社会的基本道德和公共利益。例如,以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为内容的合同,显然是无效的。 总之,合同当事人要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并且合同内容合法、不违背公序良俗,这样签订的合同才具有法律效力,能够受到法律的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