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救济权利滥用会有什么后果?
我在一个执行案件里,发现对方好像在滥用执行救济权利,总是提出各种无理的救济申请,导致执行程序一直没办法顺利推进。我想知道从法律上来说,这种执行救济权利滥用的行为会怎么处理,有什么相关的法律约束吗?
展开


执行救济权利滥用指的是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在执行程序中,违背执行救济制度的设立目的,恶意地行使执行救济权利,以达到拖延执行、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等不正当目的的行为。执行救济制度本身是为了保障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当执行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他们可以通过该制度来纠正错误的执行行为。然而,一些人却利用这个制度来谋取不当利益。 从法律规定来看,虽然目前并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对执行救济权利滥用作出明确的界定和统一的处理规定,但在相关的法律和司法解释中能找到一些规制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十三条规定,民事诉讼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行使权利应当遵循该原则,执行救济权利的行使也不例外。如果当事人滥用执行救济权利,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法院有权对其进行规制。 当出现执行救济权利滥用的情况时,法院可以根据具体情形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滥用执行异议权等行为,法院经审查认为异议不成立的,会裁定驳回异议。若当事人通过滥用执行救济权利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受损方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侵权责任的相关规定,要求滥用权利者承担赔偿责任。例如,因滥用执行救济权利导致执行程序拖延,使申请执行人遭受利息损失、机会成本损失等,申请执行人有权要求赔偿。 此外,对于情节严重的滥用执行救济权利行为,法院还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对行为人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一系列规定旨在维护执行程序的正常秩序,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止执行救济权利被恶意利用。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