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为构成犯罪的成立条件是什么?


不作为犯罪,简单来说就是本来一个人有义务去做某些事,却没有做,从而引发了危害社会的结果,这种情况就可能构成犯罪。要认定不作为构成犯罪,一般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行为人负有法律规定的特定义务。这里的特定义务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也就是由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明确要求人们必须去做的事情。比如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成年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如果父母拒绝抚养未成年子女,情节恶劣的话,就可能构成遗弃罪。二是职务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这是指因为从事特定的职业或工作,而产生的必须履行的职责。像医生有救死扶伤的义务,警察有维护社会治安的义务等。如果医生在工作中拒绝救治危急病人,就可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三是由行为人先行行为所引起的义务,即当一个人的行为使某种合法权益处于危险状态时,他就有义务去消除这种危险。例如,带邻居家小孩去游泳,小孩溺水后,带他去的人就有救助的义务。 其次,行为人具有履行义务的能力。也就是说,这个人在客观上有能力去履行他所负有的义务。如果一个人因为自身身体条件、技能水平等原因,确实没有能力去履行义务,那就不能认定他的不作为构成犯罪。比如,一个不会游泳的人看到有人落水,他虽然有道德上的救助意愿,但由于客观上不具备游泳救人的能力,就不能要求他承担不作为犯罪的责任。 最后,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的不作为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这是不作为犯罪的本质特征。只有当不作为行为对社会秩序、公共安全、他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等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时,才构成犯罪。例如,消防队员在接到火灾报警后,有能力却故意拖延不去救火,导致火势蔓延,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种不作为行为就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可能构成犯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