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居住地的认定条件是什么?
我之前一直在外地工作生活,最近涉及一些法律事务,需要确定我的经常居住地。我不太清楚经常居住地的认定条件是怎样的,我在这个地方已经住了一段时间了,但中间因为工作原因有过短暂离开,这种情况算经常居住地吗?我想了解具体的认定标准。
展开


经常居住地,通俗来讲,就是一个人在某个地方持续居住了较长时间,并且有长期居住的打算。这个概念在法律里很重要,因为在很多法律事务中,比如确定管辖法院、判断民事主体的住所地等,经常居住地都起着关键作用。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四条规定,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这里有几个要点需要注意。首先,是“离开住所地”,住所地一般是指户籍所在地。其次,强调“连续居住一年以上”,这意味着在这个地方的居住是具有连贯性的。不过这里的“连续”并非要求一天都不能中断,一些短暂的、合理的离开是可以被允许的,比如因为出差、旅游等原因暂时离开,但总体上在起诉时要满足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条件。最后,“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也就是说如果只是因为生病住院在某个地方待了很长时间,这个地方不能认定为经常居住地。 比如,张三的户籍在A地,但他离开A地去B地工作,在B地连续居住了一年零三个月,期间虽然因为回老家过年等原因短暂离开过B地,但这并不影响B地被认定为他的经常居住地。如果在涉及法律事务时,就可以按照B地来确定相关事宜。总之,经常居住地的认定要综合考虑时间的连续性以及居住的目的等多方面因素。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