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罪的成立条件是什么,法律是如何规定的?


盗窃罪的成立需要满足多个条件,这些条件在法律上有明确规定。 首先是客体要件。简单来说,盗窃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这意味着,犯罪行为侵害了国家、集体或个人对财物的合法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财物的范围很广,包括动产,像手机、钱包等;不动产上可分离的附着物,比如房屋上可拆卸的门窗等,也在其列。相关法律规定是基于保障公私财产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犯这一原则。 接着是客观要件。从客观方面看,表现为行为人具有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数额较大在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标准,一般来说,达到当地规定的数额标准,就可能构成盗窃罪。此外,多次盗窃,即两年内盗窃三次以上,哪怕每次盗窃的财物价值未达到数额较大标准,也会被认定构成盗窃罪。还有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及扒窃等行为,无论财物价值多少,都构成盗窃罪。这些规定是为了打击不同形式的盗窃行为,维护社会的治安和财产秩序。 然后是主体要件。盗窃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也就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16周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这是因为只有达到一定年龄、具备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人,才能对自己的盗窃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最后是主观要件。行为人在主观上必须是故意的,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就是说,他明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在偷别人东西,而且是想把这些东西据为己有。如果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比如误拿了别人财物,在发现后及时归还,就不构成盗窃罪。 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对盗窃罪有明确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总之,认定盗窃罪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个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