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当事人处分权与事实探知绝对性的冲突与协调是怎样的?

我在处理一个民事纠纷案件时,发现我作为当事人有处分自己权利的想法,但感觉法院好像在追求事实探知的绝对性,这两者之间似乎有矛盾。我想知道它们之间的冲突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又该如何去协调这种冲突呢?
展开 view-more
  • #处分权协调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在民事诉讼领域,当事人处分权和事实探知绝对性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既有冲突又需要协调。下面将详细阐述它们的冲突表现以及协调方式。 当事人处分权,通俗来讲,就是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有自由支配的权利。比如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可以自主决定是否起诉、是否撤诉、是否承认对方的诉讼请求等。这一权利是基于私法自治的原则,强调当事人对自身权益的自主掌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这为当事人处分权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事实探知绝对性则侧重于法院在审理案件时,要尽可能地查明案件的客观事实。法院通过各种证据调查手段,如询问当事人、证人,进行鉴定等,以还原案件的真实情况。法院的这一职责是为了保证裁判结果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然而,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冲突。一方面,当事人基于处分权可能会选择隐瞒部分事实或者放弃对某些事实的证明。例如,当事人为了达成和解,可能会承认一些对自己不利但并非真实的事实。而法院基于事实探知的绝对性,需要查明案件的真实情况,就可能会对当事人的处分行为进行干预。另一方面,如果法院过度强调事实探知的绝对性,可能会侵犯当事人的处分权。比如,法院在当事人已经达成和解协议并申请撤诉的情况下,仍然继续调查案件事实,这就可能违背了当事人的意愿。 为了协调这种冲突,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尊重当事人的处分权,这是私法自治原则的体现。在当事人的处分行为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的情况下,法院应当予以尊重。例如,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法院应当审查协议的合法性,如果协议合法,就应当予以确认。其次,法院在行使事实探知权时,要保持适度。法院不能无限制地调查事实,而应当在当事人主张的事实范围内进行审查。只有在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况下,法院才可以主动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 在实践中,协调当事人处分权与事实探知绝对性的冲突,还需要法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司法智慧。法官要准确判断当事人的处分行为是否合法合理,以及何时需要进行事实探知。同时,当事人也应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处分权,不能滥用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在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实现司法的公正和效率。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