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是一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犯罪行为。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它的构成要件。 首先是主体要件。该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这意味着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企业等单位,都可能成为这个罪的犯罪主体。比如,个体商户为了拿到某商场的摊位向商场管理人员行贿,或者某公司为了获取业务向合作方的工作人员行贿,都符合主体条件。 其次是主观方面。该罪在主观上表现为故意,并且具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不正当利益”指的是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和国务院各部门规章规定的利益,以及要求国家工作人员或者有关单位提供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和国务院各部门规章规定的帮助或者方便条件。例如,为了让对方违反规定给自己提供优先供货权而给予财物,就属于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 然后是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公司、企业以及非国有事业单位、其他组织的工作人员职务活动的管理制度。这些单位的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应该保持公正廉洁。行贿行为破坏了这种正常的管理秩序,干扰了单位的正常运营和市场的公平竞争。 最后是客观方面。表现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根据相关司法解释,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以财物,个人行贿数额在六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也就是说,行贿达到一定数额才会构成犯罪。比如,为了让某企业采购人员采购自己的产品,给予其八万元好处费,就可能构成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四条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了解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的构成要件,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经济活动中遵守法律规定,避免陷入违法犯罪的风险。同时,也能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保障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