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合同履行中的欺诈行为有哪些?

我最近签了个合同,在履行过程中感觉对方有些行为不太对劲,怀疑可能存在欺诈。但我不太清楚合同履行里的欺诈行为具体有啥表现。想问问大家,合同履行中常见的欺诈行为都包括什么呀,我好判断下自己的情况。
展开 view-more
  • #合同欺诈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欺诈行为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以下为您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合同履行中的欺诈行为: 首先是虚构事实欺诈。一方当事人故意编造根本不存在的事实,以骗取对方的信任并使其作出不利于自己的行为。例如,在买卖合同中,卖方谎称自己拥有某批紧俏货物,买方基于此与卖方签订合同并支付货款,但实际上卖方根本没有该货物。这种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条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根据该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其次是隐瞒真相欺诈。当事人故意隐瞒与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从而误导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的决策。比如在房屋买卖合同中,卖方故意隐瞒房屋存在重大质量问题,如房屋地基下沉、墙体裂缝等情况,买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订了合同。这种隐瞒行为同样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受欺诈方可以依据上述民法典条款请求撤销合同。 再者是假冒身份欺诈。不法分子假冒知名企业或者有影响力的人物,与他人签订合同。例如,假冒某大型企业的负责人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骗取货物或货款。这不仅构成合同欺诈,情节严重的可能还会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合同诈骗罪。 另外还有履行过程中的欺诈。一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故意不按照合同约定的质量、数量、期限等条款履行义务。比如,在加工承揽合同中,承揽方以次充好,使用劣质材料进行加工,却按照优质材料的价格向定作方收取费用。根据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最后是恶意串通欺诈。合同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例如,两个企业相互勾结,通过签订虚假合同套取国家补贴资金。这种行为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四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无效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总之,合同履行中的欺诈行为形式多样,我们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要保持警惕,仔细审查合同条款和对方的履约能力,一旦发现欺诈行为,要及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