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及其司法认定中有哪些问题?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设定陷阱等手段骗取对方财产的一种犯罪行为。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合同诈骗罪及其司法认定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在主观方面,行为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通俗来讲,就是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好好履行合同,而是想把对方的钱骗到手据为己有。比如,甲和乙签订了一份货物买卖合同,甲根本没有货物可供交付,只是想拿到乙的货款后就跑路,这就体现了甲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
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虚构事实是指编造不存在的情况,比如谎称自己有一批优质的货物,实际上根本没有;隐瞒真相则是指故意不告知对方一些重要的事实,比如隐瞒货物存在质量问题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具体的行为方式包括: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在司法认定方面,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区分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合同纠纷通常是由于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 一些问题,双方对合同条款的理解、履行方式等存在争议,但双方都有履行合同的意愿和实际行动。而合同诈骗罪中,行为人是通过欺骗手段获取对方财物,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诚意。比如,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一方因为客观原因导致暂时无法履行合同,但积极与对方沟通并采取补救措施,这一般属于合同纠纷;而如果一方拿到对方财物后就消失不见,没有任何履行合同的行动,那就很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
另外,关于合同诈骗数额的认定也很关键。不同的诈骗数额对应着不同的量刑标准。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在司法实践中,会根据具体的诈骗数额来确定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并依法进行量刑。
总之,合同诈骗罪的认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客观行为以及诈骗数额等多方面因素。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建议及时咨询专业的法律人士,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19个最新问题
晋中找律师诉讼如何收费?
全职妈妈没有争夺孩子抚养权的权利吗
疯狂诈骗被判十年是怎么判出来的?
法官判后答疑标题写成判后答疑是否可行?
注册商标从哪里办理?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否可以税前扣除?
掩隐行为取现后私吞是否构成盗窃?
二手房差额税会增征吗?
如何开具农行余额图片发票?
办理烟花爆竹经营许可证需要多少钱?
个体户未年报被列入经营异常怎么处理?
下列哪些属于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罚?
易地搬迁的房子法院是否能拍卖?
个人工伤公司应该怎么赔偿?
工程第三者责任险保额多少合适?
工伤失业多账户人员该怎么办?
什么是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差额?
公司被并购后对员工会有什么影响?
医疗纠纷能否单独起诉医生?
已为您展示了 19 个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