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风险防范中资格审查是怎样的?


在商业活动中,合同是常见的约束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文件。然而,合同签订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风险,资格审查作为合同风险防范的重要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合同风险防范中的资格审查。 资格审查,简单来说,就是在签订合同之前,对合同对方的主体资格、相关资质、信誉等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估,以确定对方是否有能力和资格履行合同义务。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合同风险,避免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纠纷和损失。 从法律角度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书面形式是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这表明合同的订立形式多样,但无论哪种形式,都需要对合同相对方进行资格审查。 资格审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主体资格审查。对于企业法人,要查看其营业执照,确认其是否合法注册、是否在经营期限内、经营范围是否与合同内容相符等。比如,如果您要与一家建筑公司签订建筑工程合同,就需要审查其营业执照上是否有建筑工程相关的经营范围。对于自然人,要确认其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根据《民法典》第十八条规定,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其次是资质审查。某些行业或业务需要特定的资质才能开展。例如,建筑企业需要具备相应的建筑资质等级证书,医疗行业的企业或个人需要有相关的执业许可证等。在签订合同前,必须审查对方是否具备这些必要的资质,否则可能导致合同无效或无法履行。 再者是信誉审查。可以通过查询对方的信用记录、过往的合同履行情况、是否存在法律纠纷等方式来了解其信誉状况。信誉良好的合同相对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更有可能遵守约定,减少违约风险。 在进行资格审查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一方面,可以要求对方提供相关的证明文件,如营业执照副本、资质证书、财务报表等,并对这些文件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行业协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渠道进行查询和了解。 总之,合同风险防范中的资格审查是一项细致而重要的工作。通过全面、深入的资格审查,可以有效地降低合同风险,保障合同的顺利履行和自身的合法权益。在签订合同前,务必重视资格审查这一环节,谨慎对待每一个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