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订合同中存在哪些风险以及有什么防范措施?


在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签订合同是常见的行为。然而,合同签订过程中存在着多种风险,了解这些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来看看签订合同中存在的风险。主体资格风险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这指的是合同对方可能不具备签订合同的合法资格。比如,对方是未经合法注册的企业,或者是没有相应授权的代理人。一旦和这样的主体签订合同,合同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从而给自己带来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如果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合同,那么合同自始无效。 合同条款风险也不容忽视。合同条款不明确、存在歧义或者不合理的约定,都可能导致双方在履行合同过程中产生纠纷。例如,合同中对于质量标准、付款方式、交货时间等重要条款没有明确约定,就容易引发争议。另外,合同条款如果显失公平,一方当事人也可以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条的规定,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意思表示不真实也是一个风险点。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比如,一方故意隐瞒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诱使对方签订合同,就属于欺诈行为。 接下来谈谈防范措施。在签订合同前,要对合同对方的主体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可以通过查询企业的工商登记信息、查看相关资质证书等方式,确保对方具有合法的经营资格和履约能力。同时,要对对方的信誉情况进行了解,可以通过向其合作伙伴、客户等进行调查。 对于合同条款,要仔细审查。确保条款明确、具体、无歧义,对于重要条款要进行详细的约定。可以参考相关的合同示范文本,或者咨询专业的律师。在签订合同过程中,要确保双方的意思表示真实。避免受到欺诈、胁迫等不正当手段的影响。如果发现对方存在欺诈、胁迫等行为,要及时采取法律措施维护自己的权益。 此外,签订合同后,要妥善保管合同文件。合同是双方权利义务的重要依据,一旦发生纠纷,合同文件将起到关键作用。同时,要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密切关注对方的履行情况。如果发现对方有违约行为,要及时采取措施,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 总之,签订合同存在多种风险,但只要我们了解这些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就可以有效降低风险,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