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预备阶段的中止是怎样的?
我在生活中听说了犯罪预备阶段中止这个说法,不太明白它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想知道在犯罪还 没正式实施,只是在准备阶段就停止了,这在法律上是怎么认定和处理的呢?具体有什么规定和要求?
张凯执业律师
已帮助 867 人解决法律问题
犯罪预备阶段的中止,指的是行为人在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预备阶段,自动放弃犯罪意图,停止实施犯罪预备行为的情况。
要理解这个概念,首先得清楚什么是犯罪预备。犯罪预备就是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比如为了盗窃去购买开锁工具,为了抢劫去勘察作案地点等。而犯罪预备阶段的中止,强调的是在这个准备过程中,行为人主动、自愿地放弃了犯罪计划。这里的“自动放弃”很关键,意味着不是因为外界的强制因素迫使行为人停止,而是其内心主动改变了想法。
从法律依据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虽然该条文没有明确提及犯罪预备阶段的中止,但犯罪预备是犯罪过程的一部分,所以犯罪预备阶段的中止同样适用这一规定。
举个例子,甲打算去抢劫银行,已经准备好了枪支和面罩等工具,但在前往银行的路上,突然良心发现,觉得自己的行为会伤害很多人,于是主动放弃了抢劫计划并回家。这种情况就属于犯罪预备阶段的中止。由于甲没有造成实际的损害,按照法律规定,应当免除处罚。
再比如,乙为了报复丙,购买了毒药准备投放在丙的食物中。在准备投放毒药时,乙想到可能会祸及丙的家人,便放弃了投毒行为,但丙因 为受到乙之前的威胁而精神受到了一定的损害。在这种情况下,乙的行为也属于犯罪预备阶段的中止,但由于造成了丙精神损害这一后果,就应当减轻处罚。
总之,犯罪预备阶段的中止体现了行为人主观恶性的降低,法律基于此给予了较为宽大的处理,这既体现了法律的公正,也有助于鼓励犯罪人及时悬崖勒马,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和危害。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20个最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