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的界定是怎样的?


医疗纠纷,通俗来讲,就是在医疗过程中,患者和医疗机构以及医务人员之间产生的争议。这种争议可能涉及到医疗服务的各个方面,比如治疗效果、医疗费用、服务态度等等。 从法律层面来看,《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因诊疗活动引发的争议。”这里明确指出了医疗纠纷产生的核心是诊疗活动。诊疗活动涵盖了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的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等一系列医疗服务行为。 在实践中,医疗纠纷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医疗事故纠纷,这是比较严重的一种类型。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比如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失误,导致患者身体受到伤害,这种情况就可能构成医疗事故纠纷。 还有医疗服务合同纠纷,这主要涉及到医疗机构和患者之间基于医疗服务合同产生的争议。比如患者按照约定支付了费用,但医疗机构没有按照合同约定提供相应的服务,像拖延治疗时间、服务质量不达标等,患者就可以以医疗服务合同纠纷为由维护自己的权益。 另外,医疗产品损害纠纷也是常见的一种。如果患者在使用医疗机构提供的药品、医疗器械等医疗产品时,因为产品质量问题受到损害,就会引发这类纠纷。比如患者使用了不合格的药品导致病情加重,那么患者就有权要求医疗机构和相关产品供应商承担责任。 判断一起争议是否属于医疗纠纷,关键要看是否与诊疗活动相关。像您提到的和医院在治疗方案、费用等方面产生分歧,如果这些分歧是在诊疗过程中出现的,那么就有可能属于医疗纠纷。但具体情况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判断。如果您认为自己遭遇了医疗纠纷,可以通过合法途径,如与医院协商、申请医疗事故鉴定、向卫生行政部门投诉或者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