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过错的定义是什么样的?


医疗过错是一个在医疗纠纷领域非常关键的概念。简单来说,医疗过错指的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行为。 要理解医疗过错,首先要明白这里的“过错”包含故意和过失两种情况。但在医疗领域,大多数医疗过错体现为过失。比如,医生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或者虽然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从而导致患者受到损害,这些都属于过失范畴。 从法律依据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这一条文明确了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存在过错时的责任承担问题。同时,《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也对医疗过错相关情况进行了详细规定,它明确了医疗机构在医疗活动中应遵守的各种规范和要求,如果违反这些规定并造成患者损害,就可能构成医疗过错。 判断是否构成医疗过错,通常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一是看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是否违反了相关的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诊疗护理规范。比如,医生在手术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导致患者术后感染,这就违反了诊疗护理规范。二是看医务人员是否尽到了合理的注意义务。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判断和合理治疗。如果因为没有尽到该有的注意义务而导致患者损害,也可能构成医疗过错。三是患者确实遭受了人身损害,且这种损害与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过错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患者的损害是由医疗机构的过错行为直接导致的。 了解医疗过错的定义和判断标准,对于患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以及医疗机构规范医疗行为都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患者认为自己在医疗过程中遭遇了医疗过错,可以通过合法途径,如与医疗机构协商、申请医疗事故鉴定、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来解决纠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