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养的定义是什么?


扶养是一个法律术语,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被提及,但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它在法律层面的确切含义。下面就来详细解释一下扶养的定义。 从法律角度来讲,扶养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相互供养和扶助的权利义务关系。这里所说的亲属范围,涵盖了配偶、长辈与晚辈之间以及平辈之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扶养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情况。广义的扶养包括抚养、赡养和狭义的扶养。抚养主要是指长辈对晚辈的养育和照料,比如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像《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八条规定,夫妻双方平等享有对未成年子女抚养、教育和保护的权利,共同承担对未成年子女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赡养则是晚辈对长辈的供养和照顾,例如成年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七条第二款,成年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 而狭义的扶养,通常是指平辈之间的相互扶助,比如夫妻之间的扶养义务。《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九条规定,夫妻有相互扶养的义务。需要扶养的一方,在另一方不履行扶养义务时,有要求其给付扶养费的权利。这意味着在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在生活上应当相互关心、相互照顾,当一方因患病、失业等原因生活困难时,另一方有责任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和生活上的照料。 在实际生活中,扶养关系的存在和履行对于保障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权益、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当扶养关系中的一方不履行义务时,另一方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例如,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对方支付扶养费、履行扶养义务等。同时,扶养义务的履行也需要遵循公平、合理的原则,根据双方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来确定具体的扶养方式和程度。总之,了解扶养的定义和相关法律规定,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家庭中的扶养关系,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