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附带民事证据和民事证据有什么区别?


刑事附带民事证据和民事证据在多个方面存在明显区别。 首先,证明标准不同。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对于刑事部分,证明标准要求非常高,必须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这意味着证据要让法官内心确信被告人实施犯罪行为是确定无疑的,不能存在合理的怀疑。比如在一个盗窃案件中,必须有足够清晰、确凿的证据,像监控录像完整记录盗窃过程、指纹鉴定完全匹配等,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而民事证据的证明标准是“高度盖然性”,也就是一方提供的证据能让法官觉得其主张的事实存在的可能性明显大于不存在的可能性即可。例如在合同纠纷中,只要一方提供的合同文本、聊天记录、交易凭证等证据综合起来,让法官觉得合同关系存在的可能性更大,就可能支持其主张。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必须有确实、充分的证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规定,对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经审查并结合相关事实,确信待证事实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的,应当认定该事实存在。 其次,证据类型侧重点有所不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证据更侧重于证明犯罪行为的存在、犯罪的构成要件以及犯罪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在故意伤害案件中,会重点收集凶器、伤情鉴定报告、证人关于犯罪行为过程的证言等证据。而民事证据则更关注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违约行为或者侵权行为的存在以及所造成的损失情况。比如在人身损害赔偿的民事案件中,除了要证明侵权行为,还要提供医疗费用清单、误工证明、伤残鉴定报告等证据来确定赔偿数额。 再者,证据收集主体也存在差异。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刑事部分的证据主要由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等司法机关进行收集。他们拥有专业的侦查手段和资源,可以依法进行调查取证。而在民事诉讼中,证据一般由当事人自己收集,或者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比如在劳动争议案件中,劳动者需要自己收集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等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如果自己无法收集到某些关键证据,比如用人单位掌握的员工档案等,可以申请法院调查。 最后,证据的运用目的不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运用证据主要是为了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和附带的民事赔偿责任。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让被害人获得经济赔偿,更重要的是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和法律的尊严。而民事诉讼运用证据主要是为了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民事权益,恢复被破坏的民事法律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