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和强制执行有什么区别?
我在处理一些法律事务时,经常听到执行和强制执行这两个词,感觉有点迷糊。不太清楚它们到底有啥不一样,在实际情况中分别是怎么应用的,想弄明白这两者之间的具体区别。
展开


执行和强制执行在法律领域虽然都与实现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有关,但它们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概念不同。执行通常指的是义务人主动按照生效法律文书的要求,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比如,在民事判决中,被告按照判决结果主动向原告支付赔偿款,这就是执行的一种体现。而强制执行则是在义务人拒绝履行义务的情况下,由司法机关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其履行义务。简单来说,执行是义务人自觉的行为,而强制执行是在义务人不自觉时采取的强制手段。 其次,启动程序不同。执行一般是基于义务人自身的意愿启动的,当义务人认可法律文书并主动去履行时,执行程序就自然展开。而强制执行需要由权利人向法院提出申请,法院经过审查,认为符合强制执行条件的,才会启动强制执行程序。例如,在民间借贷纠纷中,法院判决被告还款,但被告拒不还款,这时原告就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再次,实施主体不同。执行可以由义务人自行完成,不需要借助外力。而强制执行的实施主体是司法机关,主要是人民法院。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查询、冻结、划拨被执行人的存款,查封、扣押、拍卖被执行人的财产等措施来实现权利人的权利。 最后,法律依据也不同。执行主要依据的是生效的法律文书,如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等。而强制执行除了依据生效法律文书外,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中关于强制执行的具体规定。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