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量刑情节之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的区分是怎样的?


在刑法中,量刑情节是指在对犯罪人裁量决定刑罚时,据以处罚轻重或者免除处罚的各种情况。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是量刑情节中的重要分类,下面为你详细介绍二者的区分。 首先来了解法定情节。法定情节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在量刑时必须予以考虑的情节。这些情节直接规定在刑法条文之中,法官在量刑时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来适用。法定情节又可以分为从重处罚情节、从轻处罚情节、减轻处罚情节和免除处罚情节。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五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这里的累犯就是法定的从重处罚情节。再比如,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自首就是法定的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情节。 而酌定情节则是指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但根据立法精神和司法实践经验,在量刑时酌情考虑的情节。这些情节虽然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可以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考虑。常见的酌定情节包括犯罪的动机、手段、时间、地点、犯罪对象的情况、犯罪人的一贯表现、犯罪后的态度等。例如,犯罪人一贯表现良好,此次犯罪是由于一时冲动且事后积极赔偿被害人损失、真诚悔罪,这些都可以作为酌定从轻处罚的情节。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法定情节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具有明确性和强制性,法官必须按照法律规定进行量刑。而酌定情节则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法官在量刑时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但需要注意的是,酌定情节的适用也必须在法律规定的量刑幅度内进行,不能违反法律的基本原则和精神。 综上所述,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在刑法量刑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法定情节为量刑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而酌定情节则使法官能够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进行更加合理、公正的量刑。正确区分和适用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对于实现刑罚的目的,保障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