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院记录是否会影响工伤鉴定?


入院记录是患者入院时,由经治医师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获得有关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归纳分析书写而成的记录,它可能会对工伤鉴定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我们要了解工伤鉴定是什么。工伤鉴定是在申请工伤鉴定的职工被认定为工伤的基础上,在其医疗终结或医疗期满之后,由设区的市以上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对其工伤有关事宜进行鉴定的行为。工伤鉴定的范围包括劳动能力鉴定、停工留薪期鉴定确认、护理等级鉴定、伤残辅助器具配置鉴定等。 入院记录之所以可能影响工伤鉴定,是因为它是对受伤情况最初的、较为详细的记录。入院记录中通常包含患者的受伤时间、地点、受伤原因、受伤部位的初始状况等内容。这些信息对于工伤鉴定机构判断是否属于工伤以及工伤的严重程度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从法律依据上来看,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工伤认定申请表;(二)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人事关系的其他证明材料;(三)医疗机构诊断证明书、诊断病历等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职业病诊断鉴定书。这里的医疗机构诊断病历就包含入院记录。 如果入院记录不准确,比如受伤时间、原因记录错误,可能会导致工伤认定过程中出现偏差。因为准确的受伤时间和原因是判断是否属于工伤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外,入院记录中对受伤部位和病情的描述,也会影响到劳动能力鉴定的结果。劳动能力鉴定主要是根据劳动者的伤残情况来确定伤残等级,如果入院记录对伤情的描述不全面或不准确,可能会使鉴定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劳动者的实际伤残程度。 不过,入院记录并非是工伤鉴定的唯一依据。在进行工伤鉴定时,鉴定机构还会结合其他证据,如现场证人证言、后续的治疗记录、复查结果等进行综合判断。如果劳动者认为入院记录存在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可以及时向医疗机构提出更正申请,并提供相关的证据来证明真实情况。同时,在工伤鉴定过程中,劳动者也有权对入院记录提出异议,并要求鉴定机构进行调查核实。 综上所述,入院记录对工伤鉴定有一定的影响,但工伤鉴定是一个综合考量的过程,不会仅仅依据入院记录来做出最终的鉴定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