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未成年犯罪是否采取挽救原则?
我孩子因为一时冲动犯了点事,他还未成年,我特别担心他的未来。我想知道在咱们国家,对于未成年犯罪是不是采取挽救原则啊,这样我心里也能有点底,看看孩子还有没有好好改过的机会。
展开


我国对未成年犯罪确实采取挽救原则。这一原则的核心是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要以教育、感化、挽救为主,惩罚为辅,目的是让未成年人能够重新回归社会,健康成长。 从法律依据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百一十三条明确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这从法律层面确立了对未成年犯罪挽救原则的地位。 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体现了这一原则。该法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法院会综合考虑其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因素,尽量适用非监禁刑,比如缓刑等。同时,还会安排专门的人员对犯罪未成年人进行心理辅导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而且,为了避免犯罪记录对未成年人未来造成过大的负面影响,我国还建立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这一系列的法律规定和制度安排,都是我国对未成年犯罪采取挽救原则的具体体现。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