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当防卫的确立目的存在什么弊端?


在探讨过当防卫确立目的的弊端之前,我们先来明确一下什么是过当防卫。过当防卫指的是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给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的情况。我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过当防卫确立目的的初衷是为了防止防卫权的滥用,确保防卫行为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目的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首先,过当防卫的认定标准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法律对于“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和“重大损害”并没有明确、具体的界定,这就导致在司法实践中,不同的法官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来认定过当防卫。这种模糊性可能会使防卫人在实施防卫行为时产生顾虑,担心自己的防卫行为会被认定为过当,从而不敢充分行使自己的防卫权利。例如,在面对正在进行的暴力侵害时,防卫人可能会因为害怕被认定为过当而不敢采取有效的防卫措施,导致自身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护。 其次,过当防卫的确立目的可能会引发公众对法律的误解。由于过当防卫的认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一些公众可能会认为法律对防卫人的要求过于苛刻,在保护防卫人合法权益方面存在不足。这种误解可能会影响公众对法律的信任和尊重,降低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另外,过当防卫的确立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限制防卫行为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当防卫人面临不法侵害时,往往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采取防卫措施。然而,由于担心过当防卫的风险,防卫人可能会在采取防卫措施时犹豫不决,从而错过最佳的防卫时机,导致不法侵害进一步扩大。 最后,过当防卫的认定过程可能会给防卫人带来不必要的法律负担。一旦防卫行为被认定为过当,防卫人可能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尽管法律规定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但这一过程仍然会给防卫人带来精神上的压力和经济上的损失。例如,防卫人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应对法律程序,聘请律师为自己辩护等。 综上所述,过当防卫的确立目的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弊端。为了更好地保护防卫人的合法权益,同时确保防卫权的合理行使,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过当防卫的认定标准,加强对防卫人权利的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