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的流程是怎样的?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进行的审计。以下为您详细介绍其流程: 首先是审计准备阶段。这是审计工作的基础环节。根据干部管理监督的需要,由有关部门提出审计委托建议,审计机关决定审计项目,组成审计组。审计组要开展审前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其业务范围、财务状况、内控制度等。之后,审计组要制定审计方案,明确审计目标、范围、内容、方法和步骤等。同时,审计机关应在实施审计3日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告知审计的时间、范围和要求等事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审计机关应当根据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组成审计组并实施审计。 接着是审计实施阶段。审计组通过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查阅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检查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等方式进行审计,并取得证明材料。在这个阶段,审计人员会与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进行沟通,了解情况,收集证据。审计人员要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详细记录,并进行分析和评估。此阶段的依据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审计机关可以依法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询问。 然后是审计报告阶段。审计组实施审计后,应当向审计机关提交审计报告。审计报告要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提出审计发现的问题、处理意见和建议。审计机关在收到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后,要征求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的意见。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应当自接到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之日起10日内,提出书面意见;10日内未提出书面意见的,视同无异议。审计机关对反馈意见进行研究和核实,必要时修改审计报告。最后,审计机关向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出具正式的审计报告。这一过程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中关于审计报告的出具和征求意见的要求。 最后是审计结果运用阶段。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审计结果,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要进行整改,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内部管理。组织人事部门要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纪检监察机关要对审计发现的违纪违法问题进行查处。同时,审计机关要对审计结果的运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确保审计发现的问题得到有效整改。依据《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运用审计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