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构成的三要素与四要素分别是什么?


在刑法领域,犯罪构成是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重要依据,其中有三要素和四要素两种理论。下面为你详细介绍。 犯罪构成四要素理论是我国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这四个要素分别是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主体,简单来说就是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或单位。这个主体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比如达到一定的年龄并且精神正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就明确了不同年龄段在承担刑事责任上的区别。 犯罪主观方面指的是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主要包括故意和过失。故意又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则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而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比如,盗窃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的客观表现,包括犯罪行为、犯罪结果以及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比如在诈骗罪中,犯罪人实施了欺骗行为,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基于这种错误认识处分了财产,最终导致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这里的欺骗行为、财产损失以及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构成了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构成三要素理论是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理论,包括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 构成要件该当性是指行为符合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个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例如,抢劫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等。只有当行为符合这些构成要件时,才可能构成犯罪。 违法性是指行为违反了法律的规定,侵害了法益。一般情况下,符合构成要件该当性的行为就具有违法性,但存在一些违法阻却事由,比如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这就是典型的违法阻却事由。 有责性是指行为人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负有责任,需要具备责任能力、故意或过失等要素。只有当行为人具备责任能力,并且对自己的行为存在故意或过失时,才能对其进行刑事处罚。 犯罪构成的三要素和四要素理论各有特点,在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中都有一定的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