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致人死亡罪的犯罪构成是什么?


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因过失致使他人死亡的犯罪行为。要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量。 首先是犯罪主体。过失致人死亡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也就是只要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能成为该罪的主体。在我国,年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所以,十六周岁以上具有正常认知和控制能力的人实施了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就可能构成此罪。这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 其次是犯罪主观方面。该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他人死亡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例如,在建筑工地,工人没有检查起重机的安全状况就启动操作,结果导致重物坠落砸死他人,这就是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则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这种结果的发生。比如,司机明知车辆刹车有问题,但自认为自己驾驶技术好,不会出事,结果在行驶过程中因刹车失灵撞死行人,这就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再者是犯罪客体。过失致人死亡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生命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任何人都不得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无论行为人是出于何种原因导致他人死亡,只要其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就侵犯了他人的生命权。 最后是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因过失致使他人死亡的行为。这种行为既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作为是指行为人实施了积极的行为导致他人死亡,比如误将毒药当作药物给他人服用导致死亡。不作为则是指行为人有义务防止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却因疏忽或其他原因没有履行义务,从而导致他人死亡。比如,医生对危急病人有救治的义务,如果医生因疏忽没有及时采取救治措施导致病人死亡,就可能构成不作为的过失致人死亡罪。 总之,只有当行为人的行为同时符合上述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时,才可能被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是否构成该罪,需要根据具体案件的事实和证据进行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