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免除处罚会被开除公职吗?


在探讨被免除处罚是否会被开除公职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免除处罚”的含义。免除处罚,指的是在行为人已经构成犯罪的前提下,由于存在一些特定的情节,比如犯罪情节轻微、有自首立功表现等,司法机关依据法律规定决定对其不给予刑事处罚。这并不意味着行为人的行为没有违法犯罪,只是基于法律规定和具体情况,不对其进行刑事制裁。 接下来,我们看看公职人员的管理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十四条规定,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判处管制、拘役或者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含宣告缓刑)的;因过失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刑期超过三年的;因犯罪被单处或者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的,应当予以开除。因过失犯罪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一般应当予以开除;案件情况特殊,予以撤职更为适当的,可以不予开除,但是应当报请上一级机关批准。这里并没有明确提及被免除处罚是否开除公职。 不过,该法第十四条同时规定,公职人员犯罪,情节轻微,人民检察院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或者人民法院依法免予刑事处罚的,予以撤职;造成不良影响的,予以开除。这表明,如果公职人员犯罪后被免除处罚,通常会给予撤职处分,但如果其行为造成了不良影响,就可能会被开除公职。这里的“不良影响”需要结合具体的案件情况、社会舆论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判断。 此外,不同的公职单位可能还会有内部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也可能会对被免除处罚的公职人员的处理作出进一步规定。所以,即使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必须开除,但单位内部的制度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理。 综上所述,被免除处罚后不一定会被开除公职。是否开除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以及所在单位的内部规章制度,综合考虑犯罪情节、是否造成不良影响等因素来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