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死亡赔偿金的赔偿因素有哪些?


死亡赔偿金是指受害人因各种非正常事故或死亡的,由相关责任人按照一定的标准给予死者家属的一定数量的赔偿。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影响死亡赔偿金的赔偿因素。 首先是死者的年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五条规定,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也就是说,年龄越大,计算死亡赔偿金的年限越短,相应的赔偿金额也就可能越低。例如,一位65岁老人和一位30岁成年人相比,老人的死亡赔偿金计算年限会减少5年。 其次是受诉法院所在地。该解释第二十二条明确,本解释所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职工平均工资”,按照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经济特区和计划单列市上一年度相关统计数据确定。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存在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标准通常会高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所以在经济发达地区起诉,可能获得的死亡赔偿金会更多。 再者是死者的户口性质。虽然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推进城乡统一赔偿标准,但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城镇居民的死亡赔偿金会高于农村居民。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另外,责任划分也会影响死亡赔偿金。如果死者在事故中也存在一定的过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三条规定,被侵权人对同一损害的发生或者扩大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侵权人会按照责任比例来承担死亡赔偿金,这样获得的赔偿总额就会相应减少。 最后,法律适用和司法实践也会产生影响。不同类型的案件适用的法律不同,比如工伤死亡适用《工伤保险条例》,一般侵权死亡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而且不同地区的司法实践对于一些细节的把握也存在差异,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死亡赔偿金的数额。总之,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