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会计理论相关问题有哪些?


公允价值会计理论是会计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有着诸多相关问题值得探讨。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公允价值的概念。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简单来说,就是在公平交易的情况下,一项资产或负债在市场上的合理价值。其依据是《企业会计准则第 39 号——公允价值计量》,该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计量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规范。 公允价值会计理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计量的可靠性。由于公允价值的确定往往依赖于市场信息和估值技术,在市场活跃的情况下,资产或负债有公开的市场报价,此时公允价值的计量相对可靠。然而,当市场不活跃,缺乏公开报价时,就需要运用估值模型来估计公允价值。但不同的估值模型和假设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这就使得公允价值的计量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例如,对于一些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其未来现金流量和风险难以准确估计,估值模型的选择和参数的确定会对公允价值的计量产生重大影响。 另一个问题是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性。在经济繁荣时期,资产价格上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会使企业资产和利润增加,进一步推动市场的乐观情绪和资产价格的上升;而在经济衰退时期,资产价格下跌,公允价值计量会导致企业资产和利润减少,加剧市场的恐慌情绪和资产价格的下跌。这种顺周期性可能会放大经济周期的波动,对金融稳定产生不利影响。比如,在金融危机期间,大量金融机构因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导致资产大幅减值,引发了市场的恐慌和信心危机。 再者,公允价值会计理论还涉及到信息披露问题。企业需要在财务报表中披露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信息,包括计量方法、重要假设和参数等。然而,这些信息往往较为复杂,非专业人士难以理解。而且,不同企业在信息披露的程度和质量上可能存在差异,这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准确判断。例如,一些企业可能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披露不够详细,投资者无法了解估值模型的具体情况和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了投资决策的风险。 此外,公允价值会计理论与税收政策的协调也是一个问题。会计核算和税收计算有着不同的目的和原则,公允价值的变动在会计上可能会确认为损益,但在税收上可能并不认可。这就导致了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增加了企业的税务处理难度和成本。例如,企业持有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的变动会影响会计利润,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能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