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标准造假属于什么行为?


执行标准造假是一种违反法律规定的不良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下面为你详细解释它属于什么行为以及相关法律依据。 从行政违法层面来看,执行标准造假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该法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公开其执行的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团体标准或者企业标准的编号和名称;企业执行自行制定的企业标准的,还应当公开产品、服务的功能指标和产品的性能指标。如果企业执行标准造假,就没有如实公开这些标准信息,这属于行政违法行为。相关部门可以根据该法第三十七条,对这种行为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废止相关标准,并在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公示。同时,生产、销售、进口产品或者提供服务不符合强制性标准,或者企业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不符合其公开标准的技术要求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从民事侵权角度而言,执行标准造假还可能构成对消费者的欺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也就是说,如果消费者购买了执行标准造假的产品或接受了相关服务,有权要求经营者给予相应赔偿。 若执行标准造假的情况严重,还可能触犯刑法,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执行标准造假本质上就是以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冒充符合标准的产品,若达到相应的销售金额等条件,就会被认定为该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