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借他人名义会造成怎样的侵害和保障问题?


在法律层面,假借他人名义通常涉及到多种法律问题和权益侵害,以下为您详细分析。 首先来看可能造成的侵害。从民事法律角度,这可能构成对他人姓名权或名称权的侵犯。姓名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决定、使用、变更自己的姓名并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姓名的一种人格权利;名称权则是法人、个体工商户、合伙组织依法决定、使用和变更自己名称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四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或者名称权。比如,有人假冒您的姓名签订合同,这就侵犯了您的姓名权,可能会让您面临合同纠纷,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 除了姓名权或名称权,假借他人名义还可能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如果假借他人名义实施了一些不良行为,导致他人社会评价降低,就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例如,有人冒用您的名义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使您的名誉受损。 再说说法律保障方面。当您的姓名权、名称权或名誉权受到侵害时,您有权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条,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继续履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您可以要求侵权人停止假借您名义的行为,消除因此造成的不良影响,恢复您的名誉,并向您赔礼道歉。如果您因为侵权行为遭受了经济损失,还可以要求侵权人赔偿损失。 在刑事法律方面,如果假借他人名义实施诈骗等犯罪行为,达到一定的数额标准,就会构成诈骗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如果发现有人假借您的名义进行诈骗等犯罪活动,您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其刑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