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核算有哪些问题?


固定资产核算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工作,它可能会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初始计量方面的问题。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就是确定其入账价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可能会出现将一些不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费用计入,或者将应计入成本的费用遗漏的情况。比如,把一些与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无关的差旅费计入了成本,或者忽略了安装过程中的某些小额费用。 其次是折旧计算问题。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根据会计准则,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但企业在确定这些参数时可能缺乏科学依据,随意估计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例如,为了调节利润,故意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减少每期的折旧额。另外,折旧方法的选择也可能存在问题。常见的折旧方法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企业应根据固定资产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选择合适的折旧方法。但有些企业可能未充分考虑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随意变更折旧方法,这会导致财务数据的不准确和不可比。 再者是后续支出处理问题。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包括更新改造支出和修理费用等。按照准则规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在实际核算中,企业可能难以准确判断后续支出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比如,对于一些大型设备的维修支出,可能由于判断失误,将本应费用化的支出资本化,从而虚增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最后是资产清查问题。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但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存在清查不及时、不全面的情况。比如,有些固定资产已经闲置或者报废,但由于未及时进行清查,仍然在账面上反映,导致账实不符。而且对于清查中发现的盘盈、盘亏固定资产,企业可能未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影响了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