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找我办事给了2万事没办成,这种情况算诈骗吗?


要判断这种情况是否构成诈骗,需要根据具体情形来分析。 首先,从法律概念来讲,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在这个案例中,关键在于你收钱时的主观意图和具体行为表现。 如果在收钱时,你根本就没有能力办成事,却虚构自己有能力、有资源可以把事办好,让朋友基于这种虚假的表述给了你2万元,并且事后也没有还钱的打算,那么这种行为很可能构成诈骗。例如,你谎称自己和某个关键部门的领导关系密切,能够轻松搞定事情,但实际上你并没有这样的关系,这种虚构事实的行为就是诈骗的一种表现形式。 法律依据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在很多地区,诈骗金额达到一定数额(一般2万属于数额较大的范畴),就可能会按照诈骗罪来追究刑事责任。 然而,如果在收钱时,你确实有一定的把握或者合理的途径去尝试办成事,只是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最终没有办成,并且在事情没办成后,你积极主动地把钱退还给了朋友,这种情况一般不构成诈骗,因为你没有非法占有这笔钱的故意,只是一种民事上的委托合同未能履行的情况,属于民事纠纷的范畴。比如,你本来和相关人员沟通好了,也在积极推进事情的办理,但由于政策突然变化导致事情无法办成,之后你及时把钱退还,这种就不属于诈骗。 另外,如果事情没办成后,你和朋友经过协商,达成了其他的解决方案,比如用其他方式补偿朋友的损失,朋友也表示认可,这种情况也不构成诈骗。 总之,判断是否构成诈骗要综合考虑主观意图、行为表现以及事后的处理方式等多方面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