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治法》全文内容是怎样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是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而制定的重要法律。 该法涵盖了诸多关键方面。在传染病的分类上,将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这类传染病传染性强、致死率高,一旦发现需要采取最为严格的防控措施。乙类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等,对乙类传染病中的部分病种,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丙类传染病则有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等,防控措施相对前两类稍轻,但也不容忽视。 在预防方面,明确了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等的职责。例如,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这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加强对公共卫生环境的管理。 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也有严格规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公布全国传染病疫情信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公布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疫情信息。 在控制措施上,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隔离治疗等措施;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对于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此外,还规定了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政府可以采取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等紧急措施。 该法还对保障措施、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了规定。法律责任明确了相关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法规定应承担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以确保法律的有效执行。保障措施则为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保障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