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认定无效或被撤销后该如何处理?


当合同被认定无效或被撤销时,在法律上有一系列明确的处理方式。下面为您详细介绍。首先来了解一下相关概念。合同无效是指合同虽然已经成立,但因其严重欠缺有效要件,在法律上不按当事人之间的合意赋予其法律效力。比如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等情况。而合同被撤销通常是基于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欺诈、胁迫等可撤销事由,当事人行使撤销权后,合同自始无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根据这条法律规定,具体处理方式如下:1. 返还财产。这是最常见的处理方式。如果合同被认定无效或被撤销,取得财产的一方应当将财产返还给对方。比如,甲从乙处购买了一批货物,合同被认定无效后,甲应将货物返还给乙,乙则将相应的货款返还给甲。2. 折价补偿。当财产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时,就需要进行折价补偿。比如,购买的货物已经被使用或消耗,无法原物返还,此时就需要按照货物的价值进行折价补偿。3. 赔偿损失。如果一方在合同的订立或履行过程中有过错,导致合同无效或被撤销,并给对方造成了损失,那么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的损失。例如,一方故意隐瞒重要事实,致使对方签订了合同,之后合同被撤销,该有过错的一方就需要赔偿对方因签订和履行该合同所遭受的损失。4. 各自承担相应责任。如果双方都有过错,那么应当根据各自的过错程度,分担相应的责任。比如,双方在签订合同时都存在疏忽,导致合同最终被认定无效,那么双方就要按照各自过错的大小,承担相应的损失。总之,合同被认定无效或被撤销后的处理,主要围绕着恢复原状、弥补损失的原则进行,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