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驾赔偿不起诉会如何处理?


在法律上,醉驾本身属于危险驾驶行为,即便赔偿且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也需要区分不同的不起诉类型来看具体的处理方式。 首先是法定不起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存在特定情形时,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比如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等情况。如果醉驾符合这些法定情形被不起诉,那么刑事程序就到此结束,行为人不会留下犯罪记录。不过,虽然不涉及刑事处罚,但可能会面临行政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规定,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其次是酌定不起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第二款,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在醉驾案件中,如果犯罪情节相对轻微,如酒精含量刚超过醉驾标准,未造成严重后果,并且积极赔偿受害人损失等,检察院可能会作出酌定不起诉决定。这种情况下,虽然行为人不会受到刑事处罚,但同样会受到行政处罚,比如吊销驾照等。而且,酌定不起诉会有相对不起诉的记录,这可能在某些方面对行为人产生一定影响,例如一些特殊职业的入职审查等。 最后是证据不足不起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五条第四款,对于二次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如果是因为证据不足而不起诉,那么行为人在法律上暂时不被认定为有罪。但如果之后发现新的证据,符合起诉条件,检察院仍有可能重新起诉。同时,行政处罚也会按照相关交通法规执行。 总之,即便醉驾赔偿后被不起诉,也不意味着不会受到任何处理,行政处罚是大概率会面临的,并且不同类型的不起诉在后续影响上也存在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