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立法法》修订的亮点是什么?


《立法法》是规范国家立法制度和立法活动、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的基本法律。两会对《立法法》进行修订具有重大意义,下面为您详细介绍此次修订的亮点。 首先,贯彻合宪性审查原则。合宪性审查是保证宪法有效实施、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的重要制度。新修订的《立法法》进一步明确了合宪性审查的相关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此次修订强调在立法过程中要确保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将合宪性审查贯穿到立法的各个环节。这意味着在制定、修改法律法规时,必须严格对照宪法规定,保证法律法规的内容与宪法保持一致,避免出现与宪法相违背的条款。例如,在审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时,如果发现存在与宪法抵触的情况,就要进行相应的修改或废止。 其次,完善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相衔接相统一的制度机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改革需要法治的保障,法治也需要适应改革的要求。修订后的《立法法》规定,对于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要及时通过立法程序将其上升为法律;而对于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要及时进行修改或废止。这就使得立法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改革发展的需要,为改革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比如,在一些新兴领域的改革中,当出现新的社会关系和问题时,立法可以及时跟进,制定相应的规范,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再者,加强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基层立法联系点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新修订的《立法法》对基层立法联系点的职责和作用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基层立法联系点就像是立法机关与基层群众之间的桥梁,它能够直接收集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将这些声音传递到立法过程中。通过这种方式,让立法更能反映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意愿。例如,在制定涉及民生领域的法律法规时,基层立法联系点可以广泛征求社区居民、企业员工等基层群体的意见,使立法更接地气、更具针对性。 最后,扩大设区的市立法权限。设区的市在地方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扩大其立法权限有助于提高地方治理的精细化水平。修订后的《立法法》适当增加了设区的市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事项范围。设区的市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在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制定更符合本地特点的法规和规章。这样一来,地方能够更好地解决本地的特殊问题,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例如,一些城市可以根据自身的环境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加强对本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