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则第五章对财产所有权是如何规定的?
我想搞清楚财产所有权相关规定,听说民法通则第五章有涉及。我自己有些财产,想知道在法律层面我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民法通则第五章对于财产所有权到底是怎么说的,能保障我哪些权益呢?
展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虽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施行后已经废止,但它曾在我国民事法律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第五章第一节对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作出了规定。 财产所有权,通俗来讲,就是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占有,就是对财产的实际控制,比如你买了一辆汽车,把它停在自己家车库,这就是占有。使用,是按照财产的性能和用途加以利用,像开着这辆汽车去上班、旅游等。收益,是通过财产获取经济利益,比如把房屋出租收取租金。处分,是决定财产在事实上或法律上的命运,比如把汽车卖掉或者捐赠出去。 《民法通则》第七十一条规定:“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这是对财产所有权概念的明确界定。同时,第七十二条规定:“财产所有权的取得,不得违反法律规定。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的,财产所有权从财产交付时起转移,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这规定了财产所有权取得的合法性以及转移的时间。此外,对于共有财产也有规定,第七十八条规定:“财产可以由两个以上的公民、法人共有。共有分为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按份共有人按照各自的份额,对共有财产分享权利,分担义务。共同共有人对共有财产享有权利,承担义务。按份共有财产的每个共有人有权要求将自己的份额分出或者转让。但在出售时,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的权利。”这些规定保障了公民和法人在财产所有权方面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经济秩序。虽然现在民法通则已被民法典替代,但相关规定的精神在民法典中依然有所体现。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