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纳被诈骗法院会怎么判?


在讨论法院对于出纳被诈骗案件的判决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几个关键的法律概念。在这类案件中,主要涉及到的是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违约责任指的是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应承担的民事责任。侵权责任则是指民事主体因实施侵权行为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从司法实践来看,法院在审理出纳被诈骗案件时,通常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审查公司和出纳之间是否存在明确的岗位职责约定以及操作规范。如果公司有完善的财务制度和明确的操作流程,而出纳违反了这些规定导致被诈骗,那么出纳可能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比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如果公司和出纳签订的劳动合同或者岗位职责说明书中明确了出纳的操作规范,而出纳未遵守,就可能构成违约,需要对公司的损失进行赔偿。 其次,法院会考量出纳在被诈骗过程中的过错程度。如果出纳是因为重大过失,比如没有按照公司规定进行必要的核实程序,轻信诈骗分子,那么出纳可能需要承担较大比例的赔偿责任。相反,如果出纳已经尽到了合理的注意义务,但由于诈骗手段过于隐蔽和复杂而难以防范,那么出纳承担的责任可能相对较小。 此外,诈骗行为本身属于刑事犯罪。如果诈骗分子被抓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也就是说,如果能够追回诈骗款项,公司的损失可以得到弥补。在这种情况下,出纳承担的赔偿责任也会相应减少。 综上所述,法院在判决出纳被诈骗案件时,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根据具体情况判定出纳是否需要承担责任以及承担责任的比例。如果出纳存在违约或重大过失,可能需要对公司的损失进行一定的赔偿;如果出纳尽到了合理注意义务且诈骗款项能够追回,出纳承担的责任可能较小甚至无需承担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