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分割协议如何才能生效?


遗产分割协议生效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首先,行为人要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这意味着参与签订协议的继承人,必须是能够清楚理解自己行为后果的人。比如,未成年人或者精神状态有问题、不能正确辨认自己行为的人,是不能有效签订遗产分割协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其次,意思表示要真实。也就是说,继承人签订协议时,是真心自愿,没有受到欺诈、胁迫等不正当手段的影响。比如,不能是被其他继承人威胁,被迫在协议上签字,这种情况下协议是无效的。 再者,协议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违背公序良俗。协议里关于遗产分割的方案等内容,不能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要求,也不能违背社会的基本道德和良好风俗。例如,不能在协议里约定把遗产都分给某个继承人,而剥夺其他有法定继承权人的权利,这是违反法律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另外,协议最好以书面形式订立,并且写明相关当事人的信息,像各继承人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住址、职业以及与被继承人的亲属关系等;还要写清遗产人(被继承人)的信息,比如姓名、性别、出生时间、死亡时间和地点等;被分割遗产的名称、数量、地点等也需明确;具体分割方案要详细、清晰,不能含糊不清;如果遗产人生前有债务,要在协议里写明各继承人承担的债务份额和偿还方式;遗产分割后的交付方式、具体时间及违约责任等也应该明确;有继承人放弃继承权等特殊情况,也得写清楚。最后由协议各方当事人亲笔签名或盖章或按指模,并注明订协议日期。 一般来说,遗产分割协议自当事人签订之日起生效。但如果协议里注明了“本协议经公证证明后生效”之类的条款,那么就需要完成公证后才生效。 相关概念: 民事行为能力:指自然人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将其期望发生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愿以一定方式表达于外部的行为。 公序良俗: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和一般道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