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协议中一方净身出户怎样才具有法律效力?


在我国法律中,并没有“净身出户”这个确切概念,它通常指在离婚时一方放弃全部夫妻共同财产。要使离婚协议中一方净身出户的约定有效,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订立离婚协议的双方必须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这意味着双方能够清晰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能够独立进行民事活动。例如,不能是精神状态有问题,无法正确表达自己意愿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其次,净身出户的意愿必须是出自真实意思表示。也就是做出净身出户决定的一方,不是因为受到对方的欺诈、胁迫等不正当手段,而是真正自愿地放弃财产。比如,不能是一方以威胁对方生命安全等方式,强迫对方在离婚协议上写净身出户。 再者,协议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能违背公序良俗。强制性规定就是法律明确要求必须遵守的规定;公序良俗简单说就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比如协议不能约定一些违背道德伦理的内容。 最后,离婚协议需要在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并将协议备案后,才会生效。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六条规定,夫妻双方自愿离婚的,应当签订书面离婚协议,并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离婚协议应当载明双方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和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 。 总之,满足以上这些条件,离婚协议中一方净身出户的约定才是有效的。 相关概念: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指能够通过自己独立的行为进行民事活动,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自然人。一般来说,成年人(18周岁以上)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但特殊情况除外,比如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不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公序良俗: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公共秩序主要包括社会公共秩序和生活秩序;善良风俗是指由社会全体成员所普遍认许、遵循的道德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