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转非是如何计算的?


农转非,也就是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在不同的层面和场景下有不同的计算方式和相关内容。 从土地权益方面来看,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期内,承包农户进城落户的,引导支持其按照自愿有偿原则依法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将承包地交回发包方,也可以鼓励其流转土地经营权。当农户选择农转非时,对于已经承包的土地,如果在承包期内,通常可以自主决定处理方式。若选择交回土地,一般没有专门的“计算”,但可能会涉及一些地方给予的适当补偿政策。如果是流转土地经营权,其流转费用则由双方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如土地面积、土地肥力、种植收益预期等协商确定。例如,某块土地肥力较好且靠近水源,流转费用可能相对较高。 在宅基地方面,根据相关规定,农转非后,对于宅基地上的房屋,其所有权仍然归原农户所有。但如果房屋倒塌或者宅基地闲置超过一定期限,村集体有权收回宅基地。对于有房屋的宅基地,在遇到拆迁等情况时,房屋补偿部分按照房屋的建筑面积、建筑结构、成新程度等计算。比如,砖混结构的房屋每平方米的补偿价格可能高于土木结构的房屋。 社保方面,农转非后,社保政策会发生变化。以养老保险为例,农村的新农保转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时,需要对之前在农村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进行折算。《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规定,参保人员从新农保或城居保转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新农保或城居保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并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新农保或城居保缴费年限不合并计算或折算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这意味着,在计算养老金待遇时,会根据新的社保体系的规定,结合转入的个人账户金额等因素来确定。 此外,在一些地区,农转非可能还涉及到其他方面的计算,比如集体资产的分配。如果所在的农村集体有经营性资产等,在农转非时,可能会根据集体制定的分配方案,按照个人在集体中的权益份额进行计算和分配。但不同地区的集体资产情况和分配方案差异较大。总之,农转非的计算是一个综合且复杂的过程,需要根据具体的法律规定和当地政策来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