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规定压工资最多可以压几天?


在劳动关系中,“压工资”通常指用人单位未在约定或法定的时间内支付劳动者工资。这是劳动者非常关心的问题,而我国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工资支付时间有着明确的规定。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这里强调了“按月支付”,也就是工资应该每个月都按时发放。但“按月支付”并不等同于每个月的固定日期,它允许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就工资支付的具体日期进行约定。 同时,《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七条进一步明确:“工资必须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日期支付。如遇节假日或休息日,则应提前在最近的工作日支付。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实行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可按周、日、小时支付工资。”这意味着,工资支付周期最长为一个月,从这个角度来说,正常情况下,用人单位不能超过一个月的时间来“压工资”。 不过,对于“压工资”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超过一个月。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了具体的工资支付日期,那么在约定日期之后未支付工资的,就可能构成拖欠工资。例如,双方约定每月15号发工资,若到了15号用人单位没有按时发放,就属于违反约定。 另外,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用人单位可能会出现暂时无法按时支付工资的情形。原劳动部《对〈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中指出,“无故拖欠”系指用人单位无正当理由超过规定付薪时间未支付劳动者工资。但不包括:(1)用人单位遇到非人力所能抗拒的自然灾害、战争等原因、无法按时支付工资;(2)用人单位确因生产经营困难、资金周转受到影响,在征得本单位工会同意后,可暂时延期支付劳动者工资,延期时间的最长限制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行政部门根据各地情况确定。 所以,从法律层面来看,正常情况下用人单位压工资不能超过一个月。但具体到不同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规定。比如,有些地区规定用人单位确因生产经营困难,经与本单位工会及劳动者协商一致后,可延期支付工资,但最长不得超过一定天数,像某些地方规定最长不得超过30天。总之,劳动者在遇到工资被拖欠的情况时,要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